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1217《異鄉人》


12/17分享書籍:《異鄉人》/卡繆 著【本週分享討論人:楊老師】
閱讀書目:卡繆(2009)異鄉人。台北:麥田(原著出版年:1942年)
一、莫梭是個怎麼樣的人?
他們說:媽媽死了我沒哭,這是無情,該死。隔天就和女友廝混,這是不孝,該死。挑撥朋友仇家互鬥,這是不義,該死(封底)
卡繆說: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封面)我合該天地不容,人神共憤,但你們企圖用來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麼?(封底)。我表面上看起來也許兩手空空,但我對自己很確定,對自己的人生和即將來臨的死亡很確定,我的自信就是我僅存的籌碼(140-1
我們說:您瞭解莫梭嗎?您從書中何處判斷出「莫梭是個怎麼樣的人」?

二、書名為何喚作「異鄉人」?
他們說:世界總是喋喋不休告訴人們,行為舉止甚至思想應該如何符合社會的約定俗成,以及種種道德規範下的節度(封底)。
卡繆說:所有的過程都沒有我參與的餘地。我的命運就這樣被他人決定,沒有人問過我的看法(116)。若人類的審判微不足道,上帝的審判才是至高無上,但判我死刑是前者,而非後者(137-8
我們說:您同意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異鄉人」?

三、書中有哪些隱喻?太陽/理性、上帝/道德權威、死亡/真實?
他們說:一個人在精神上殺害母親的人,和雙手染上至親鮮血的人, 一樣為社會所不容,因為前者種的因可能導致後者結的果(120)。所有我見過與你相同處境的人,都轉而求助上帝(136
卡繆說:這跟媽媽葬禮那天是同樣的太陽,就像那天,我的額頭難受的緊,血管群起急速跳動,就像要爆裂開來(72)。全是太陽惹的禍(121
我不相信上帝…信不信上帝對我而言並不重要(135
              沒有什麼比看死刑犯處決更重要,畢竟對一個人來說,那是唯一真正有趣的事(129)。明白嗎?活著的人都是幸運兒,世上只有這一種人,大家一樣遲早要死,誰都不例外(141)。與死亡靠近之際,許久以來第一次,我想起媽媽…我也像她一樣,覺得已經準備好重新再活一次(142-3
我們說:您喜歡這種類型的故事嗎?還是覺得誇張?荒謬?無聊?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1112《罪行》6-11篇


11/12分享書籍:《罪行》/費迪南‧馮‧席拉赫
611篇之思考焦點:

6夏令】
★這是一則相當豐富又懸疑的故事了吧!最終,作者還是沒有說出誰是兇手,你覺得呢?整個故事的關鍵在於「夏令時間」(115頁)的制度。他讓派西‧伯翰的犯罪證據喪失,但是,他就不可能是兇手了嗎?在這個故事裡,我們很清楚地知道:法律看的是證據,根據的從來不是事實。因此,在事實與證據之間就成為一個司法的遊戲空間。但人心呢?人心的遊戲空間在哪裡呢?
★故事主人翁阿巴斯、史蒂芬妮、派西‧伯翰和其他人組成了一個緊密相連的關係網絡,您可以試著為他們之間的關係定位嗎?在這樣的關係中所揭示的是怎樣的人性需求呢?

7正當防衛】
★那個男人,沒有身份的男人,沒有標籤的男人,不說話的男人,手法專業的男人,那個男人是誰?我想看完這個故事,我們都會深深疑惑著這個問題。但我們終究不知道那個男人是誰!可是,我們卻知道藍茲別格和貝克是誰,他們的前科,他們的惡形惡狀,還有他們莫名其妙的死了。在兩造的對比中,我們可以來檢視我們對人的刻板印象,有時候,刻板印象會讓我們誤判,或許這也就是那個男人沒有標籤的緣故了!?
★這個故事,作者讓我們重新思考「正當防衛」與「過度防衛」,以及「證據」與「直覺」在法律之前的拉扯。如果台灣是個法治國家,那麼我們都必須更謹慎釐清自己內心對於這一件正當防衛謀殺案的給個細節,我們究竟是不是個重視法治的人呢?

8綠色】
★菲力普沒有犯罪,但為什麼人們可以因為懷疑而拘禁他呢?只因為他異常的行為?我們常常都以為自己是正常人,面對不正常的人事物,我們很自然地劃開了界線,以求自我保全。這樣的機制對這個世界有什麼影響嗎?而那個所謂的不正常的人的家人卻無法如此割離關係,而他們該如何面對呢?
★故事最後的解謎有點「達文西密碼」的味道,在西方,這種聖經預言或聖經密碼的故事廣泛流傳在民間,當它與法律相抵觸時,當它與科學(或心理學)相抵觸時,它只能隱沒在地下進行了。為什麼菲力普會在人和動物身上看到數字(151頁),但自己卻是「綠色」(155頁)呢?

9拔刺的男孩】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沒有任何動物被殺害,只有無數的人被圖釘小小戳了一下。費德麥亞殺的是導致他精神出狀況的博物館裡的「拔刺的男孩」雕塑。他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呢?
★作者在這個故事的書寫中,深刻地描繪了費德麥亞與其環境的微妙變換關係,值得我們再三思索。我們每個人都是「環境人」,都是「社會性存在」,我們絕對不會是遺世孤立地活著,因此,我們或許有必要重新慎思自我與環境的所有關係細節。

10愛情】
★愛情的形式有許多,但是否包含愛對方愛到把對方吃掉呢?如果不行,我們是基於哪些理由呢?費納醫生可以因為愛而殺害他的妻子而深受同情,但派崔克的故事中,有什麼不一樣的基礎點?想想這兩個故事,或許我們可以發現在愛情與性命之間的其他重要元素!

11衣索比亞人】
★根據維基百科罪刑法定主義是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這句說分別是指罪的法定和刑的法定,罪的法定是指只有當一人之行為符合刑法明文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才能將該之視為犯罪;刑之法定是指當行為人被認定犯罪,亦必須依照刑法的規定將之處罰,在刑種、刑期、量刑等方面都不能超過刑法的明文規定。罪之法定和刑之法定是正確理解罪刑法定原則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罪之法定是刑之法定的基本前提,而刑之法定是罪之法定的必然結果。此外,不定期刑乃現代刑罰個別化、最適化的產物,認為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法,犯人之先天條件及後天成長環境等差異性極大,因此犯人的定罪量刑應個別化,刑法在規定刑罰時,只訂出一個量刑的範圍,容許審刑者斟酌個案的差異,彈性的量刑,此稱之相對不定期刑。從這個說法,我們可知現代刑法在法律之外還顧慮著人情,但當司法體系僵化成為迫害人性的機器時,我們回頭要探討的是依法行事?還是尊重人性價值呢?
★一個人會因為別人怎麼看待而變成那樣子的人,這是心理學上有名的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她說,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過去。(189頁)」米夏卡因阿亞娜而溫柔沈靜起來。是什麼讓衣索比亞的米夏卡和德國的米夏卡有這樣大的差異?人有本質嗎?本質不會變嗎?江山易改本性真的難移嗎?在米夏卡的故事裡,我們看見「教育」的光輝!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1112《罪行》1~5篇


11/12分享書籍:《罪行》/費迪南‧馮‧席拉赫
★1~5篇之思考焦點:

1費納醫師】
★在費納醫師的故事中,費納醫師坐困的不是監獄的牢籠,而是承諾的監牢,一生都是這樁婚姻的囚犯。有形的監牢關的是看得見的囚犯,而無形的監牢關的是自己無形的囚犯。是婚姻承諾囚禁了費納醫師?還是他自己選擇了自我囚禁?法院上的罪有法可判,但費納醫師違背諾言的罪卻到死都不會改變!
★每個人都活在數個多層次的世界裡。「但是,而且正是在這個『但是』中存在著另一個世界,費納不是現代人,他的承諾是認真的,它貫穿了他的一生,他甚至還成為它的囚犯。而暴力行為是他一輩子困在誓言中,所累積的龐大壓力爆發的反撲。(20頁)」倘若我們要真的瞭解彼此,我們必須認真看待每個人多層次的世界,此時此刻的我們,開啟的是哪一個視窗?面向的是哪一個世界呢?

2棚田先生的茶碗】
★「後記」裡曼諾力斯說的那個沈船的故事,揭開了「罪」與「死」的秘密:「當他醒來時,知道只有自己活下來,於是站起來四處走動,並打死遇見的第一個人。就是這樣,只有當那個人死了,才能抵銷這一切。……你們懂嗎?他得打死另一個人,這樣才表示溺水沒死成的人也死了。那個人是替他死的。少了一個,再補一個。懂嗎?(44頁)」在很多古老的傳說中,大地存在著「質量守恆」的定律,這種觀念有什麼優缺點呢?
★就事實而言,偷竊者是薩米爾、尤茲康、曼諾力斯三人,為何最後橫死的是波寇爾、華格納、清潔婦?
★在這個故事中律師只做了歸還手錶和茶碗。剩下的「罪」(尤其指道德上的罪)與「死」全靠私了。您認為這個故事如何在定義「罪」呢?

3大提琴】
★父親塔克勒、姊姊泰瑞莎、弟弟雷恩哈德之間二十幾年的倫理悲劇是怎樣發生的呢?是什麼將父親推走了?又是什麼讓只有彼此的姊弟走上這條悲劇之途?而最後,拿出父親手槍自殘的塔克勒結束了這場倫理悲劇,他還有別的選擇嗎?
★在故事的最後,泰瑞莎用人生筆錄和閱讀、朗讀來表達自己,和最後寫給父親的信,是什麼把一個人逼上了絕路?是什麼讓一個人的人生沒有了選擇的機會?「於是我們繼續往前掙扎,像逆流中的扁舟,被浪頭不斷地向後推入過去。(60頁)」我想,我們可以試著從泰瑞莎從小的生活處境中窺知一二!

4刺蝟】
★本篇的核心主軸:「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蝟只知道一件事。(66頁)」為何卡林是刺蝟?而律師和法官是狐狸呢?因為狐狸聰明機靈,反應極快;刺蝟慵懶緩慢,一冬眠可以長達五個月。狐狸想盡各種辦法獵捕刺蝟,但刺蝟只要一縮成長滿尖刺的小球,狐狸就對牠沒輒了。刺蝟只要一招防衛本領就勝過狐狸的足智多謀了。猶太思想家柏林(Isaiah Berlin1909-1997)在「刺蝟與狐狸」一文中也引用了古希臘詩人亞基羅古斯(Archilochus)的這句話來詮釋兩種作家或思想家的類型:刺蝟型的人喜歡用某個核心的、基本的觀點去看待所有的事情,但狐狸型的人則是對很多事情有興趣,會追求很多目標,而且這些目標之間可能毫無關連,甚至相互矛盾。您覺得您是哪種類型的人?
★卡林從小就在家庭、學校等環境中「別無選擇」地活著他的「雙重人生」(65頁)。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不都是活在這樣別無選擇的多重人生中嗎?是什麼讓馴服了我們?是什麼讓我們以為我們是表裡一致的?是什麼讓我們在紛亂中繼續匍匐前進著?

5幸運】
★一個心肌梗塞的男人引出了伊莉娜和卡勒看似荒謬卻又緊緊相繫的「幸運」。而本文帶領我們思考「出於愛情而從事的不法行為」(87頁)究竟該如何看待?我們生活中是否也有很多是出於出於愛而從事的「不法」或「不當」行為呢?在我們的文化裡,是怎麼來看待的呢?
★我們常常會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然後我們就可以把他人的可憐視為是他個人因果報應,而我們自己只是個徹底的旁觀者,依然可以繼續過著我們較不可憐的人生。但,從故事主人翁經歷這些「無從選擇」的人生來看,我們是否有了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他人呢?我們是否都是導致他「無從選擇」的幫兇呢?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最新讀書會時間異動通知


原訂11/05上課時間,延後一週改為11/12。最新讀書會時間異動如下:
10/15《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4章/邁可.桑德爾/雅言文化
11/12《罪行》/費迪南.馮.席拉赫/先覺
12/17《異鄉人》/卡繆/麥田
01/07彈性調整週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20111015《正義》1~4章之反思



今天的讀書會大家遲到得有點誇張(大約過了30分鐘才有可以開始的FU),先來的我們除了發書、收錢、閒聊,我們都在猜測還沒來的人是遲到?還是不來了?不來的原因是因為《正義》這本書嗎?尤其對於第一學期參加的伙伴而言,都還來不及進入讀書會的節奏,就得面對這樣一本不在慣常閱讀習慣中的書,可真的是相當大的冒險!

感謝伙伴們對於我的體貼與包容,我想這學期我確實膽大了一些,讀了一些過去提都不敢提的書,為什麼呢?我想或許是因為感受到舊生想要換換口味的期待吧!也想讓伙伴們體驗我帶領「知識性」閱讀的功力!(這方面一直是我很努力的部分,可不是炫耀知識哦!是轉化知識、是讓經驗昇華與知識交流)但,這幾週下來,我卻明顯忽略了新進伙伴的進入門檻與期待。再加上討論進行中眼神、回應、交流的瞬間,我其實是完全感受得到大家也處於某種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想要嘗試卻又有點擔心吧!已經發射的火箭除了衝破大氣層航向未知的宇宙,還能怎樣?畢竟,這三週的討論閱讀不是讀讀精彩的故事、分享生命故事而已,而是嘗試進行一門「倫理學」的課程。於是,我還是得在我的百寶箱裡努力地抓取讓大家更舒服的工具,因為我心臟不夠大,總是在拿出大刀的同時,也準備了許多件鐵布衫,以防失控而失血過多。

常常很希望能有個人能同我深入討論教學過程中一連串相扣的抉擇與關係。但畢竟這不是大學裡師資培育的課程,我不太容許自己將教學的省思放太多在教室討論中。但也因為如此,可能也少了一個讓伙伴們跳出自己原本對課程期待的機會。因此,今天很感謝志忠的直言與回饋。事情是這樣開始的,我先拋出想聽聽大家對於閱讀這本書過程中的想法,志忠首先發難,認為若是老師能先對於內容作一些導讀介紹,在閱讀時會減少進入門檻,也會讓閱讀時比較容易產生前後關連性。尤其,在聆聽他反覆閱讀過程中的轉變時,我心中真是開心極了!真的有人不知不覺造著我(沒有告知)預定的狀態進行著自我閱讀與調整!這真的超級開心的。此時的我真想給志忠一萬個讚的肯定!但若這本書我希望的是伙伴們記得邊沁、彌爾、康德、羅爾斯、亞里士多德的學說知識,或許我該這麼做。但我想要的目標並非如此,而是希望伙伴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機會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中的道德判斷相呼應,從與書中的觀點比較出自己的立場,而後主動地進行對自我原本觀點的評論,也因而瞭解作者書中的安排與精髓。但對於還沒有這種習慣的人來講,真的是不容易!辛苦你們了!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動搖了我之前的目標,我沒有堅持這種迷霧式學習了,我開始對各篇章中的立論進行整理與說明,假裝自己是在上著《西方倫理學》的課程,也假裝學生們的點頭是真的理解了。在一層又一層解析西方倫理思想精髓的同時,偶爾穿插案例討論,彷彿這樣所謂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著的課程可以對大家有多深遠的影響似的,假裝著我把最熱門的哈佛課程搬到自己的教室裡來了。但我的信念告訴我:「不可能!這都只是假象!」我的道德教學信念也告訴我:「沒有自我挑戰的道德教學從來就不是道德教育」。

在一次又一次的試探、挑戰、轉換、調整的不協調節奏中,就在討論「自由」、「人權」、「政府干預」、「自由市場決定」等概念的剎那,我將這些討論概念推論到「親子關係」的平台上,突然地我知道今天的開關已經打開了,伙伴們生命的泉源已經開始源源不絕地流洩。因為我感受到伙伴們的分享討論已不再單純地只是客觀的講一些所謂的道理,或是評論世界上的諸多光怪陸離,而是字字句句裡包裹著生命記憶與歲月鑿痕的人生之書。我愛死了這種氛圍!每次這個時刻的來臨,我心底總自動上演著盛大的煙火秀,然後安心地放下教學的謀略,誠實地作為一個專注的聆聽者,欣賞著每一個人的生命演說。雖然說,這也是我事先安排的一種可能性,但我從來不希望這種驚奇的出現是事先安排的,因為那會減損我的感動,那會讓我太像個老師!(嘖)

最後,由於始終記得對伙伴們承諾過看影片的事情,於是不忍地將上一段的流斷然砍斷,請大家做一個選擇。於是,我們看了Justice Episode 06前半段關於康德倫理學的段落,因為有關康德的論述是我們還沒有閱讀的部分,請大家來看看先看影片再回去閱讀同段章節的感覺。在整段影片中,我停了兩次跟大家整理解說一下康德倫理學中幾個關鍵概念:「自主」、「自由」、「理性」、「自律」、「他律」等。看完影片後,大家對於這樣嚴格的學說可真是嘆為觀止,於是我決定補充康德的幾個生命故事,當大家知道康德如何過著嚴謹的生命之後,對於他嚴格的學說便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了。當中,尤其是康德終生未婚這件事情獲得了最多人的回應,認為如果他有過婚姻這樣嚴格的生命將遭受抹種程度的摧毀。故事,也是自己喜歡閱讀哲學的方式,通常傳記會是一個頗不錯的學習起點,這會讓我們找到捷徑,讀哲學如此,讀數學、科學、社會學,我想都有這種效果,畢竟我們在過的是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的「人」生,而後和另一個人的「人」生邂逅、撞擊、絢爛。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10/22課程異動通知與說明


由於本週六(10/22)我們將安排旺旺出版社總編輯蔡曼玲小姐的演講,內容是針對為什麼她們都不跟我玩?:第一本探討女性霸凌真相的專書這本書的共讀與分享討論。當天蔡總編輯會帶書來教室與大家共讀,閱讀後大家可自行決定購買與否,並不強制。重點是能給我們一次機會,從出版社總編輯的角度帶領我們一同更清楚認識在我們周遭無所不在的各種形式的霸凌。

因此,原10/22的罪行順延至11/05討論。本學期閱讀書籍時間異動如下:
10/15《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4章/邁可.桑德爾/雅言文化
11/12《罪行》/費迪南.馮.席拉赫/先覺
12/17《異鄉人》/卡繆/麥田
01/07彈性調整週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10/15課前提醒


讀書會的伙伴們,「萌」快樂!

本週六10/15我們要進行的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4章的討論分享,地點改在社大辦公室後方的教室,別跑錯囉!

本週還有幾點事情要說明:
1.  書已經訂購完成,週六可以取書,委請玩錐幫忙收費囉!三本都是七五折,請大家依照購買書籍自行計算金額囉!
‧異鄉人:220*0.75=165
‧罪行:250*0.75=188
‧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320*0.75=240
2.  因為暑假推薦書單中的一本書,旺旺出版社總編輯蔡曼玲小姐在部落格中留言表示願意與大家分享這本書籍,我現在正跟蔡總編輯敲時間中,暫訂10/2211/05
我們都知道看得見的肢體霸凌只是霸凌的一小部分,真正難以處理的是看不見的霸凌對孩子的傷害。這本書透過女孩的故事讓我們更看清楚霸凌無所不在,並思考解決之道。

關於正義一書的摘要,請參閱

祝大家閱讀、越讀、悅讀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四章市場的角色

由於第三章中「自由至上主義」將個人自由擴大到市場自由的範疇裡,因此接下來作者透過募兵制與代理孕母的案例讓我們來思考:自由市場公不公平?有沒有什麼東西是金錢無法買?或是不應該用錢買的(頁89)?以及人在自由市場中所做的選擇到底有多自由?有沒有一些美德或更高規範是市場沒辦法賦予價值的(頁115)?
從募兵制的案例看來,反對的理由有二:(一)對選擇有限的人來說,自由市場並非全然自由(頁95),因為每個人並不具備均等的選擇機會;(二)當兵是公民義務,以公民品德和共善的名義,不應該在市場出售(頁98-99)。但要回答本章的問題,還是得回頭來思考的是:我們是怎樣的國家?我們期待怎樣的社會?我們期待孩子活在怎樣的世界?相同地,在「嬰兒M」案中,反對意見也認為什麼是真的自願?以及代理孕母有辱人格這兩個觀點有待我們更深入思考。在此,作者讓我們將「義務」與「人性」作為一種考量,是企圖將我們的思考從「完全市場思維」拉出來,讓我們對於正義的判斷能夠有別種思考的可能。
最後,在閱讀的過程中想起了幾部電影可以提供大家延伸思考:人生一元起標姊姊的守護者福拉警報咖啡正義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三章自由至上主義


延續第二章功利主義學者彌爾主張的個人自由是個人權利的彰顯,本章作者所介紹的是「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ism),主張市場放任,反對政府管制,但其出發點不是經濟效率,而是人的自由。他們的核心訴求:自由是一種基本人權,人人對自有財物皆享有支配權,前提是我們也必須尊重他人的相同權利(頁70-71)。
作者從分配正義討論起,像現在全美掀起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因為99%的財富落在1%人的口袋裡,造成美國社會極大的貧富懸殊,這就是自由經濟市場的結果。再如台灣的奢侈稅、居住正義等議題,也都是當今社會中「分配正義」的伸張。但這都與本章要介紹的「自由至上主義」理念相違背。
諾齊克(Robert Nozick, 1938-2002)認為:只有功能最小,僅限於合約執行,保護人民免於暴力、竊盜、詐欺之害的政府,才符合正義。功能再多一些,就會侵犯到人民免於做事情不情願的權利,就會淪為不公不義的政府。因此,諾齊克看重的是自由市場個人選擇。所以對於分配正義,只需要管初始獲得的正當性,以及是否從自由市場賺來、從別人自願贈與的移轉正義即可(頁74)。在這裡,我們可以透過「公平交易咖啡」的例子來說明自由市場真的有正義嗎?
在這個章節裡,我們要思考有:真的有所謂的自由市場嗎?自由至上主義遺漏了什麼重要價值嗎?我真的擁有我的身體、我的生命嗎?在此,作者提供了賣腎、安樂死、受託殺人的例子,讓我們省思自由至上主義的價值。你能透過閱讀更清楚地說明以上各種案例的各種立場價值與選擇的可能性嗎?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二章功利主義


第二章作者主要是談的是「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觀點,也稱「效益主義」。介紹了英國道德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邊沁認為: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幸福的最大化,就是追求快樂扣除痛苦的最大總和。凡是能把功利最大化的,就是正確之舉。對錯的標準是「綁在苦樂的王座上」(頁42)。
但反對的理由則說:(1)功利主義不尊重個人權利和人格尊嚴(頁45);(2)不同價值之間不可能被簡化為單一度量衡的比較(頁50)。因此,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調整了邊沁的理論,在《自由論》裡提到只要不妨礙別人,我的「獨立自主是一種絕對權利。一個人對自我,對自己的身與心,都具有無上權利。」(頁58)化解了對於個人權利的質疑。此外,彌爾雖然堅持苦樂是唯一重要的價值,但他也承認快樂是有高低本質上的差異的(頁61)。這兩點彰顯了彌爾看重人的個體性,與當代民主的價值相符,因此此後的一兩百年功利主義大行其道,在積極面承認個人自由的人權,在消極面也以不妨礙他人自由為自由的最後防線。
回到書中的虛擬案例來,我們還是得想想當必須殺人來吃時,誰該被吃呢?「殺一個人可救十個人」與「殺一千人可救一萬人」有差別嗎?你支持西班牙鬥牛嗎?嚴刑拷打不知情的小女兒逼爸爸認罪應當嗎?對大樂趣就表示最高貴嗎?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第一章三個出發點


「正義」究竟是個怎樣的提問?作者認為,看一個社會正不正義,就要問它如何分配人民所珍視之事物:所得、財富、權力、機會、職位、榮譽。正義社會的分配一定合乎正道,人人皆得到他應該得的。問題的棘手處卻在「應得多少」還有「為什麼」(25頁)。
而作為一個讀者,我們又該如何閱讀此書呢?首先我們必須先理解道德思辨可不是只是為了說服他人。道德思辨也可以讓我們作個自我整理,釐清自己到底有哪些信念,為什麼有這些信念(頁30)。一種切入點,是去注意在道德難題之前,我們是如何自然而然展開道德思考的。疑惑令人煩憂,搞不懂就覺得難受,這是哲學思考的一大驅動力。這種真實世界與理性領域之間的來來回回再思考,就是道德思辨(頁35)。因此,本書的目的不在誰影響了誰,而是邀請讀者做個自我檢視,搞清楚自己抱持的是哪些信念,又何以抱持這些信念(頁37)。
第一章從「反哄抬法」的案例討論,作者讓我們看見探討正義的三個出發點:增進福祉、尊重自由、提升美德。支持哄抬一方認為:(1)有人努力提供別人所需之物,增進了社會福祉;(2)尊重個人自由,讓民眾自己決定價值。但反對哄抬的一方則認為:(1)價格太高經濟弱勢者無力負擔;(2)市場並沒有真自由,因為此時買方是情非得已的;(3)發災難財引起公憤;(4)哄抬物價不是一種美德。從這些正反的思辨中,作者逐一將關於正義思考的多個面向呈現給我們。
此外,2008年到2009年的金融海嘯為何會讓民眾感覺被敲詐呢?我們為什麼會有不正義之感?電車問題與自由問題的拉扯?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台灣當前的環境有什麼雷同的議題嗎?針對這些台灣議題,我們可以透過本書的討論提供更多思考的面向嗎?

20110924品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2011/09/24在新教室的討論裡,我們僅針對第十頁的「公道價格」與「市場價格」段落進行討論。但從價格的思考我們卻開展出對現存環境的許多想法與互動。我們從自己的經驗裡談我們所處的「資本主義市場」,以及我們針對物品價格的許多種考量。以下綜合整理當天的討論:
(一)物品因為稀有而貴、因為品牌而貴、因為服務而貴。
(二)我們對於價格範圍其實是彈性的,但SARS也讓我們看見「人性」與市場的拉扯。
(三)工業革命1776年至今整個資本世界也不過是兩三百年的事,我們上幾代的人不是像我們一樣思考的,相同地,我們下幾代的人也可能也不是像我們這樣思考的。因此,我們是有可能不被現在許多似是而非的價值所操控的。
(四)真的什麼東西都可以被轉換成「價格」、「貨幣」來交換嗎?市場或許能決定價格,但「價值」是我們自己人心的感受與抉擇。
(五)我們需要一個有德的政府嗎?或說一個好的政府需要包括有道德這個特性嗎?
(六)時至今日,以一種對地球最友善的方式活著,好像也是一種蠻不錯的價值了。但我們還需要怎麼調整呢?
(七)把正義問題放到每個人的互動中,到底我在乎的是什麼?你賣貴了,我信任你我就不在乎你賣我貴。例如,在路口發傳單的人,有人不拿,有人卻會拿。我們在做每個判斷時,我們都有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但我們並不一定會想把這個理由拿去套用在別人身上,為什麼?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100秋新莊社大讀書會共讀書單


100秋新莊社大讀書會09/24同學薦書單
(點擊書名可連結網路書店介紹)


100秋新莊社大讀書會熱騰騰的共讀書單出爐囉!

比較特別的是我們將花兩次的時間(10/1511/05)共讀討論《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今年的暢銷書

另外再共讀三本《罪行》、《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異鄉人》

其中,《罪行》一書安排在兩次《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之間,更能讓我們思考更多現實人生中重要的倫理課題
而《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異鄉人》兩本書的討論,則預計將全班分成兩組,於課前整理大綱及課堂上欲討論的問題,讓每一個人開始嘗試主導讀書會流程與討論。

★本學期共讀討論書單及討論日期:
10/15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4章邁可.桑德爾/雅言文化
10/22罪行費迪南.馮.席拉赫/先覺
11/05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邁可.桑德爾/雅言文化
12/17異鄉人卡繆/麥田
01/07彈性調整週

★其他推薦遺珠,有空可以找來讀:
家變/王文興/洪範
愛的藝術/佛洛姆/志文
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馬修 .李卡德/天下雜誌
再忙也要很浪漫/游乾桂/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