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ㄚ俊觀點]「學以致用」的迷思與侷限

與大家分享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
---------------------------------------------------------------------

「學以致用」的迷思與侷限

前言
前些日子聞知教育部欲建置「大專校院畢業生流向資訊平台」,針對大學、碩士、博士畢業生畢業後的動向進行普查。並以這份資料作為分析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是 否「學以致用」的依據。上述看似一個用以瞭解現況的計畫,卻赤裸裸地表露出當局者「功利主義」的教育政策邏輯,筆者不解的是「大學難道只是職業訓練所 嗎?」「這樣的分析真的可以瞭解所學與志趣之間的相符程度嗎?」「在學以致用的功利邏輯下,教育最必須在乎的人性的開展還有其空間嗎?」

開展學生與世界的連結關係
一般對於「學以致用」中的「學」,指的是大專校院所學的專門知識或科系;而「用」則是指其職業工作的類別與內容。這種將知識與職業直接劃上高度相關的功利 邏輯,普遍存在於社會的價值觀中,甚至在教育政策上比比皆是。但以筆者觀察,社會上有許多被界定為「學非所用」的人,事實上有很大的因素是當初選填志願的 時候即沒有針對個人性向就讀適性的科系,導致在畢業後重新探索人生與職業,才選擇轉換所學的跑道,走出自己的另一片天空。由此可知,我們更該關心的應該是 中學生自我探索與認識世界的能力與眼光,而不是只考慮大學畢業的出路問題!

台灣的教育數十年如一日,大學之前的學校教育總是「欺瞞」學生真實世界的多采多姿,「謊稱」只要考上好的大學美妙人生就此開始,而將孩子禁鎖在教科書與補 習班的牢籠中,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大多來自於課本知識與同儕耳聞,完全忽略了以學生的經驗世界去擴充其對世界的認識與觸角,導致學生上了大學的過度放縱,以 及初入社會的懵懂無知。日本作家村上龍在《十三歲的Hello Work》書中提出,十三歲是人脫離兒童、邁向成熟的重要關鍵,應該在這個時候開始認識各種職業的樣貌,探索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經由不斷的思索與修正才能 在真正面臨生涯選擇的時候做出適當、適性的抉擇。而不是每當學測結束就開始對著一堆不解的大學科系名稱,無所適從。

高等教育不只是職業訓練所
總之,筆者認為教育當局期待將「學以致用」作為高等教育學生畢業就業的指標,不僅陷入了功利主義、簡化相關的邏輯,還因此窄化了高等教育的全人教育精神。 筆者相信,高等教育的價值絕非一般職業訓練所,而是在理性與感性,在知識與技能,在社團與人際之間,提供一個較為開放的教育環境,讓孩子有機會去探索自我 生命的可能性。專業知識的學習固然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過度偏重專業傳授而罔顧每個生命不斷探索的可能與奇蹟,將會使孩子們侷限在「學以致用」 教育邏輯下,成為知識與職業的囚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