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7社大讀書會品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以下是本學期社大讀書會第一週半個小時的試讀!
正義的第一章標題「福祉、自由、美德/三個出發點」標示了西方倫理學的三個重要面向。福祉,考量的是社群的公共性;自由,強調的是個人的基本自由意志、人權;而美德,則是善與美的培養及追尋。
在第9頁第一個關於「物價哄抬」的案例中,當大家閱讀著的同時,我請同學觀看自己閱讀時自我所處的境遇為何?是站在哪個立場、位置在閱讀這樣的案例。果然,全班同學全部都以「災民」的角度在閱讀,因此,也自然長出了對於物價哄抬者的不平。但我試著提醒,若今天是一群企管系大學生或是一群EMBA班學生,還會是一面倒地以災民的立場在閱讀這一段案例嗎?提出這個差異並不是要說明誰對誰錯,而是要讓讀者清楚意識到各種可能的閱讀角度,進而客觀地理解事件的各個角度。
接著,我們討論到「發災難財,真的有那麼醜陋嗎?」很巧妙地,同學們慢慢也發覺若是跳出純粹的災民立場,「似乎」「好像」「有一點點」可以接受「某種程度的」發災難財,只要不要太過份就好。所以,問題就是「程度」和「界線」的問題了。但由此看來,我們對於很多事情似乎本來就存在著「允許某種程度的小奸小惡」,只是那個程度我們還無法說得太清楚,不是嗎?扣回到本章的標題,其實那「某種程度的小奸小惡」不就是我們在「社群福祉」與「個人自由」間的拉扯嗎?
於是,跳回來看教育,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犯了一些小過錯時,就以「小時候當小偷,長大會當強盜」的說詞來懲處孩子,是不是有點太過嚴苛了呢?或許,賞善罰惡從來不是教育的最好方法。對我來講,教育最重要的還是透過「機會教育」CASE BY CASE以關懷、平靜的心跟孩子討論事情的原委及其影響,讓孩子有機會從過程中真正學會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磨合與建構。我們都是這樣跌跌撞撞長大的,又為何在面對孩子時,又要偽裝自己高高在上如完人般高唱什麼「品格教育」的虛假口號呢?這種虛偽不就是一種最糟糕的「身教」嗎?話說回來,或許我們這麼糟糕的身教是傳承自上一代也說不定!?哈哈!
而在第10頁,州檢察官說出一句:「人的靈魂到底要貪婪到哪種地步,才會想要去佔苦難鄉親的便宜!」而這裡的「靈魂」、「貪婪」其實又跳脫了福祉與自由的拉扯,直接從「美德」的角度切入,但由於西方美德概念的建構與宗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當我們要理解「怎樣的靈魂才不貪婪?」或許可以從宗教經典上去發現更多的意涵。
(本週只有花了半個小時讀了兩頁,但已經勾出了西方倫理學的三個重要向度的思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