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教授新作「李家同談教育—希望有人聽我的話」讀後評論
補教協會真該找李家同教授當代言人
今年夏天書局裡出現了一本讓許多人為之一亮的新書,是李家同教授的最新力作「李家同談教育—希望有人聽我的話」。在書中,李教授分析了台灣城鄉落差、貧富落差產生的諸多教育弊端,並以悲天憫人的胸襟呼籲重視弱勢族群的教育權,其起心動念令人感佩。但讀著讀著,在心裡不斷竄出了不妙的嘀咕,究竟是哪裡不妙呢?請各位讀者先讀讀筆者摘的幾句話,看看哪裡不妙了?
李教授認為孩子回家不做功課是功課不好的主因,但由於父母不在家、或父母不知怎麼幫助小孩做功課,「更重要的原因是,小朋友沒有辦法進補習班(頁36)。」而針對偏遠地區孩子英文不好的原因則歸咎於課太少、父母親不會英文,還有「也沒有補習班可上(頁44)。」即便在台北市英文程度落差也很大,「並不是每一個台北市的孩子都有錢進補習班的,英文課的老師極有可能放棄那些沒有上補習班的學生(頁44)。」而且還說「我國教育上的一大特色是補習班主導教育(頁85)。」上述這幾段文字筆者附上出處頁碼提供檢正。看到這幾段文字,真覺得補教協會該找李教授當代言人了。其實,李教授所言也是台灣教育某些層面的事實,補習教育的昌隆確實是台灣教育數十年來,不論教改怎麼改,一直維持不變的教育傳統。先姑且不論補習教育的正當性問題,李教授的文章卻以偏蓋全地解釋了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首先,過度強調補習教育的功效,忽略亦有許多上了補習班卻仍不得學習要領的學生,還有許多沒上補習班功課卻很好的學生,缺乏平衡報導。在文章中李教授把功課好不好與有沒有上補習班的關連過度加強了,會讓許多人誤以為補習教育是挽救課業的唯一途徑,忽略了許多提升學業成就的其他方法。而且在強調補習教育可提升學業成績的論述下,學生作為一個自由意志的學習主體之宣稱,斷然被擱置在不斷機械化演練的追逐高分的遊戲之外。
第二,將教育窄化成功課與知識的習得。在全書的論述中,李教授所指稱的教育侷限在功課與成績,好像成績高低是教育成功與否的唯一指標,這樣的觀點令人擔憂。考試與成績只是教育目的中的一部份,過往在台灣的升學體制下被過度放大了,近年來多元入學管道的開放所產生的正面價值,卻還是淹沒在李教授以考試與成績為評判標準的論述裡,實在可惜。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教育除了知識的學習,教育最重要的是作育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全方位歷程。唉!教育豈止是成績高低而已呢?
縱然筆者提出李教授書中的幾項偏頗之處,但不可抹滅的是李教授這麼多年來在偏遠地區為弱勢學生進行有系統的課輔活動,彌補了政府的無能與社會的漠視,在這方面的成果仍然相當值得各界肯定與鼓勵的。
縱然筆者提出李教授書中的幾項偏頗之處,但不可抹滅的是李教授這麼多年來在偏遠地區為弱勢學生進行有系統的課輔活動,彌補了政府的無能與社會的漠視,在這方面的成果仍然相當值得各界肯定與鼓勵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