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書籍:潛水鐘與蝴蝶/尚-多明尼克˙鮑比
★本書簡介:
1995年、鮑比還是法國時尚雜誌Elle的總編輯,才情俊逸,開朗健談,熱愛人生。然而,到了年底,44歲的他突然腦幹中風,全身癱瘓,不能言語,只剩下左眼還有作用(閉鎖症候群)。在友人的協助下,靠著眨動左眼,他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寫下這本不同尋常的回憶錄。出書後二天,他去世。但他告訴世人,他被禁錮的靈魂永遠活著。
2007年本書拍成同名電影問世,導演Julian Schnabel因此片榮獲2007坎城最佳導演獎。本片在2008年亦在台上映。
★思考焦點:
1.在您品讀過後,書中是否有您特別深刻的對話或章節?試著思考這些您深刻的片段與自我生命經驗的關連性。
2.從書中各個重要角色的觀點出發,思考其生命的存在價值為何?
3.如果要您給這本書《潛水鐘與蝴蝶》下一個副標題,您的副標題是什麼?
4.如果書是給正常世界的我們的一種學習與準備,這本書它提示了您目前生活上的哪些處境?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該怎麼解決?還是坐困愁城?
5.看完了這本書,對於你目前的生活狀態與未來的人生規劃有何啟發?為什麼?
6.其他在書中出現讓您感動的經驗分享~
★我的分享與聯想:
很高興能在十年後再次讀這本書,十年間,還是同一本書,而我卻經歷了十年前所無法想像的十年人生,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處。在讀這本書的同時我想推薦大家另一本小書《病床邊的溫柔》(心靈工坊2001年出版),它也是一本以病人的視窗看世界的故事,讓我們想想在健康時候不曾審慎思考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深品讀。在正常的生活中,時間對我們來講是一種物理的現象,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似乎再正常也不過了。但是,當生病讓我們被迫離開原本的生活現實時,「時間」就改變了它的存在意義,「未來和過去的輪廓忽然不見了,我從過去與未來之中退縮,活在病床受限的當下,我被圈在過去和未來的事情之外。……生病,他不允許我從當下逃逸」(39頁)。相信這種念頭都曾經在我們生病時候出現,但是幸運的我們在恢復健康之後,又被物理的時鐘綁架了嗎?我們有多久沒有和我們心理的時鐘深刻對話了?
「每個重病的開始都是一個句點。正常的生活抵達了終點,另一個完全未知的生活才要啟程。……對一個健康的人來說,生病是個非常令人驚嚇的經驗,幾乎無法想像。他原先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突然都變得難以預料」(48頁)。我們的自我習慣一種安定感、安全感、擁有感、掌握感,但久而久之我們卻被這種感受所麻痺了,很少有事情可以敲醒我們的迷夢。除了死亡,另一個重要的重擊就是重病。生病除了是一種身體上的創傷之外,他所帶來的自我世界的改變也是我們得關照的。仔細想想:我們所謂的正常的生活真的存在著嗎?何謂正常?會不會到頭來我們在奢望的那種確定感根本是一種虛假的想像?或許如佛家所言的「無常」,那麼我們又為什麼會對於「常」會有這種想要把握的慾望呢?
接著,我想討論一個有關於人與人之間回應與責任的問題。responsibility(責任)可拆解為response(回應)和ability(能力)。在聖經中,神說:「我的擔子是輕的」,因為你回應了神的召喚之後,神也因著召喚了你而同時賦予你能力去回應、去承擔責任。《潛》書作者鮑比說:「我常常自問,這種單向的對話,對在電話另一頭的人會是什麼心情呢。對我來說,他們會讓我情緒波動。我多麼希望對這些溫柔的呼喚,不要只是沈默以對。……我應該說,有時候我也不太清楚自己在不在」(55-56頁)。從作者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想要回應的渴望,因為無法回應,竟讓作者對於自己的存在感到懷疑了。所以,我們是因為存在才得以回應?抑或因為我們能夠回應才證明我們存在?在我們一般的思想中總認為自我的存在感先於一切,只有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其他的一切才變得可能。但是,現在我想問的是:在我們自己存在之前還有沒有什麼是被先確立了呢?如果沒有,那我們可得好好走這一條不斷朝自我精進的路走;如果有呢?那會是什麼?在這本書中,作者還告訴我們一個可能性,那就是回應他人、回應世界的責任。如果我們無法回應這個世界的話,我還能說我自己存在嗎?還是這種存在狀態其實已經不能叫做存在?如果我們生下來做人的第一特徵/首要目標是回應他人,而不是完成自我呢?如果這樣想我們的世界會不會不一樣?
★本書簡介:
1995年、鮑比還是法國時尚雜誌Elle的總編輯,才情俊逸,開朗健談,熱愛人生。然而,到了年底,44歲的他突然腦幹中風,全身癱瘓,不能言語,只剩下左眼還有作用(閉鎖症候群)。在友人的協助下,靠著眨動左眼,他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寫下這本不同尋常的回憶錄。出書後二天,他去世。但他告訴世人,他被禁錮的靈魂永遠活著。
2007年本書拍成同名電影問世,導演Julian Schnabel因此片榮獲2007坎城最佳導演獎。本片在2008年亦在台上映。
★思考焦點:
1.在您品讀過後,書中是否有您特別深刻的對話或章節?試著思考這些您深刻的片段與自我生命經驗的關連性。
2.從書中各個重要角色的觀點出發,思考其生命的存在價值為何?
3.如果要您給這本書《潛水鐘與蝴蝶》下一個副標題,您的副標題是什麼?
4.如果書是給正常世界的我們的一種學習與準備,這本書它提示了您目前生活上的哪些處境?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該怎麼解決?還是坐困愁城?
5.看完了這本書,對於你目前的生活狀態與未來的人生規劃有何啟發?為什麼?
6.其他在書中出現讓您感動的經驗分享~
★我的分享與聯想:
很高興能在十年後再次讀這本書,十年間,還是同一本書,而我卻經歷了十年前所無法想像的十年人生,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處。在讀這本書的同時我想推薦大家另一本小書《病床邊的溫柔》(心靈工坊2001年出版),它也是一本以病人的視窗看世界的故事,讓我們想想在健康時候不曾審慎思考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深品讀。在正常的生活中,時間對我們來講是一種物理的現象,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似乎再正常也不過了。但是,當生病讓我們被迫離開原本的生活現實時,「時間」就改變了它的存在意義,「未來和過去的輪廓忽然不見了,我從過去與未來之中退縮,活在病床受限的當下,我被圈在過去和未來的事情之外。……生病,他不允許我從當下逃逸」(39頁)。相信這種念頭都曾經在我們生病時候出現,但是幸運的我們在恢復健康之後,又被物理的時鐘綁架了嗎?我們有多久沒有和我們心理的時鐘深刻對話了?
「每個重病的開始都是一個句點。正常的生活抵達了終點,另一個完全未知的生活才要啟程。……對一個健康的人來說,生病是個非常令人驚嚇的經驗,幾乎無法想像。他原先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突然都變得難以預料」(48頁)。我們的自我習慣一種安定感、安全感、擁有感、掌握感,但久而久之我們卻被這種感受所麻痺了,很少有事情可以敲醒我們的迷夢。除了死亡,另一個重要的重擊就是重病。生病除了是一種身體上的創傷之外,他所帶來的自我世界的改變也是我們得關照的。仔細想想:我們所謂的正常的生活真的存在著嗎?何謂正常?會不會到頭來我們在奢望的那種確定感根本是一種虛假的想像?或許如佛家所言的「無常」,那麼我們又為什麼會對於「常」會有這種想要把握的慾望呢?
接著,我想討論一個有關於人與人之間回應與責任的問題。responsibility(責任)可拆解為response(回應)和ability(能力)。在聖經中,神說:「我的擔子是輕的」,因為你回應了神的召喚之後,神也因著召喚了你而同時賦予你能力去回應、去承擔責任。《潛》書作者鮑比說:「我常常自問,這種單向的對話,對在電話另一頭的人會是什麼心情呢。對我來說,他們會讓我情緒波動。我多麼希望對這些溫柔的呼喚,不要只是沈默以對。……我應該說,有時候我也不太清楚自己在不在」(55-56頁)。從作者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想要回應的渴望,因為無法回應,竟讓作者對於自己的存在感到懷疑了。所以,我們是因為存在才得以回應?抑或因為我們能夠回應才證明我們存在?在我們一般的思想中總認為自我的存在感先於一切,只有確立了自我的存在,其他的一切才變得可能。但是,現在我想問的是:在我們自己存在之前還有沒有什麼是被先確立了呢?如果沒有,那我們可得好好走這一條不斷朝自我精進的路走;如果有呢?那會是什麼?在這本書中,作者還告訴我們一個可能性,那就是回應他人、回應世界的責任。如果我們無法回應這個世界的話,我還能說我自己存在嗎?還是這種存在狀態其實已經不能叫做存在?如果我們生下來做人的第一特徵/首要目標是回應他人,而不是完成自我呢?如果這樣想我們的世界會不會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