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12/08《零雜物》心得分享


很高興能讀到這樣一本特別的書,對我來講,《零雜物》之所以特別,在於它從個人故事出發、反省作者自身洗滌心靈、分享了實際操作清理雜物的經驗,更針對清理雜物的專題有著很廣的閱讀和很深的鑽研,鉅細靡遺地從身外的「物」到內心的「悟」,條理分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用最近很夯的「達人」來說,作者是個名符其實的「雜物達人」。
我,幼兒時期在雲林,童年時期在高雄生長,從上高中後隨即展開了一段又一段「離家、返家、再離家」的旅程。高中三年在台南、大學四年在台北,畢業後都是一箱箱的雜物打包寄回高雄老家,直到這一兩年才將十幾年的箱子整理了2/3。別人的當兵是離家,而我剛好相反,當兵在高雄離家不到30分鐘國小時最熟悉的壽山,加上業務必須常跑南部各縣市的公家機關,反而讓我經常可以「順道」回家吃媽媽煮的飯;而退伍後也住在高雄家裡將近兩年的時間,這是成年後首次在高雄的家裡具體生活的經驗,很難得。隨著2000年考上碩士班,又離家到了彰化三年,2003年考上博士班又繼續離家「回到了台北」。曾聽人說:「教育是一條讓人不斷離家的旅程」,指的應該就是這件事吧!
讀完了《零雜物》讓我再次思考「家」對於我而言究竟存有何種意義?(頁145)高雄的家,是爸媽建立起來的家,是那個永遠都是我最後依靠、最堅強後盾的家,是那個從長大後就再也沒有責怪過我、給我全然的自由的家。也由於這個家的意義,導致了我每次在外地離開了一個地方,都可以順理成章地把所有東西都打包回家「擺著」,而爸媽也期待著我結束一段旅程的返家將會以貨運行李作為儀式,而之後也始終無怨無悔地幫再度離家的我「看著」他們。
最近,我發現是年齡讓人對家的想法有所改變,或許對許多已婚的人而言,結婚「成家」自然與原生家庭有了很清楚的在心理上與物理上的區隔,但對於在台北租屋的單身的我,似乎沒有理由對家的意義有什麼轉變,但,他就是發生了。我想是跟年紀有關,也跟爸媽所曾經經營的家的改變有關,雖然一個人,但,還是得自立,在經濟上、生活上自立的這些年後,一個屬於自己有形或無形的家,已然存在了。可以自己思考家的風格,想要爸媽和家人有時間能來台北看看我的家和我的生活,這些都是逐漸成形的「另一個家」的具體表現。這個我自己的家,現在在台北,以後我也不知道在哪裡,但,它確定是存在了!
這兩個家在我的生命裡,各有功能,相輔相成,都是讓我安心的所在。
關於雜物的清理,這兩年來,我最大的行動是「書」。從20113月起,我在「讀冊生活」(http://www.taaze.tw/index.html)託售了70本書,截至目前為止售出43本,仍銷售中27本。售出金額共3072元。算是很不錯的回饋,可以繼續在該網站上購書(也可以轉帳拿現金)。我想,我會更努力利用這個網站將自己家裡搬家時最困擾的「書」逐一減量的。
一想到一座一座書架上的書,我就想到高雄家裡滿櫃滿櫃的錄音帶和CD。我想這兩種蒐集,是在某些需要證明些什麼存在感的年紀裡,空缺心靈很需要的「填充物」。隨著年紀的增長,存在感的證明似乎有了更無形的表現方式,這些「填充物」想必往後也將被我逐一清除到最底限,但底限何在?……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而我,這幾年究竟是怎麼帶了這麼多東西的呢?每次想到2003年獨自一人背著一個人可以攜帶的家當,到台北開著哥哥的房車去家樂福採買簡單的寢具,住進了政大個人房的宿舍,衣物、書籍、雜物一年一年地增多,直到現在每次都得出動一中一小的貨車,望著搬家大哥們精心堆疊後才能成功的搬家工程,我想,我真的得在下次搬家前好好處理一下我的雜物了!
來幾張照片,讓大家看看我現在台北的租屋處吧!

小客廳與入門處
客廳與倉庫門口
從客廳往書桌、門後是小廚房與浴室
倉庫裡的冰箱、書櫃及後方的雜物間
倉庫裡另一面牆的書櫃與雜物
臥室、床、小沙發與斗櫃
臥室裡的兩個衣櫥